周易婚姻八字算命一组油画诉说的独特广州记忆-CTour广州私途
发布时间:2019-02-23编辑:admin阅读:558
一组油画诉说的独特广州记忆-CTour广州私途
关注广州私途,听省城当年事
本文原标题:《大院风物放眼量》
由 陈汉翔先生授权广州私途独家发布
相关历史可参阅行赏第14期:↓ ↓ ↓
中大特辑第一集:大东门内·贡院始创 | 行善粤史第14期
(以前写的标题打错字,有怪莫怪)
简介
陈汉翔,广州人,自幼在越秀区文明路旧中大大院长大吴翩翩。此文和配图是他多年的创作积累,刻画出他年轻时在旧中大长大的点点回忆。这一系列的油画和素描包含了国民党一大会址、中大西堂、明远楼、中大天文台等文明路上现中山图书馆位置的座座旧建筑,文章的点滴亦是他的珍贵回忆。今分享给大众,一同回味旧时的广州。
序言
大院童年点点滴滴
有段生活记忆我总不能忘记,那是上世纪60到80年代我住过的一个大院的记忆。那个大院坐落在老城区中心略偏东藁城一中,里面有栽有参天的古木老树,有别致的院落,有鸟语花香。
大院虽说在城区,可院内却鲜见一片水泥地天使的侧脸,地面基本都是泥土夯实的,小道路径就是泥地上铺就的麻石板,所以大院又有乡村的感觉;这座落在市区中心的乡村大院占地面积不小,北近中山四路,南至文明路,东达越秀中,西临德政中,就连母校省实校园最早也曾是它的整体。
大院内的建筑物别具韵味,中式西式兼而有之,且名称特别,皆以斋、轩、堂、园命名。如若今天仍在,一定是一片很有特色的文化旅游景点。
大院有很久的历史,被史称为文苑之地。
最为著名的曾是中山大学立校校址。
那里,是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众多名人留过足迹的地方。那里有跨越了清代200多年之久的两广科举乡试贡院;那里曾变换过两广师范学堂、广东高等师范、广东大学、中山大学等名号;那里有孙中山先生召开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国民党一大会议的大钟楼;还竖立着南中国第一座的中大天文台;就连大院也是一片独一无二形式的院舍建筑群。
然而这些具有光环的称呼和有份量的词条,我都是在离开那里多年之后,才随着时光荏苒慢慢知晓并体会到的。
然而这并不影响我对那个大院,包括在那些历史遗迹旁生活和游嬉过的记忆。
因此,何美璇当思绪与时空的交织,大院的记忆和今天的思想交集,便有了这篇组画和文字予以的表达,题为——大院风物放眼量。
中大天文台
▲中大天文台 作者:陈汉翔
中大天文台是南中国第一座天文台,见证了当年中大学者们的问天志。
我小时看到的天文台是一座小山黄菡个人资料,山顶除了一座楼还有一个印记斑驳的羽毛球场平台,小山斜坡矮灌木与树木藤蔓环绕,显得有几分荒凉,但那也正是我们玩乐与抓迷藏的好地方。
白天,那座有圆盔状楼顶的天文台特别像侦探小说里的一座别墅,大门紧闭、悄无声息,地面半露着地下室窗户,我们壮着胆子靠近窗户,隐约看到里面的房间物品厚积着尘埃。
到了傍晚天色将暗,燕子、蝙蝠开始从天文台的屋檐及周围茂密的棕榈间蹿飞而出、啾鸣一片,天文台和小山顿时弥漫在神秘与自然的气息里,让我们心里有点发怵。
可没曾想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到那里时,不仅神秘感、自然气息荡然无存,还见那座天文台被挤在一片乱建的房子间难以喘息,心中不免惆怅与失望。
▲问天志——中大天文台的建设者们
作者:陈汉翔
明远楼
▲明远楼 作者:陈汉翔
紧挨着天文台小山坡的明远楼,今天的存在价值远超过它过往的作用。
明远楼很像一座藏经阁,最早见到它时就是涂着沉稳的暗红色,依着大人们的习惯,我们也叫它红楼。
▲旧贡院的考场
红楼坐落路边,是我们出入大院的必经路之一。红楼总是静悄悄的,很少见有人出入,楼旁边几间厢房有人住着。
那时不管我们是经过,还是在它的屋檐下躲风避雨,又或是守候在楼前捡拾那棵老木棉坠落的红花,只要凝视着红楼,它总是向你展现一副深邃的面孔。
现在想起来这副脸孔其实是在向你讲述着它逝去的历史画面——讲述着红楼犹如一个无声的戏台,曾有数不尽的应试者穷一生之精力、财力张江诗琴,怀揣仕途志向来这里登台上场、伏案应试,沥尽心血在此演绎各自的戏文。
想象着那一茬茬的应试者前赴后继,重复着成败荣辱、悲喜交集的大戏罗拉·迈特拉。真不知是孰喜孰悲?
▲清代贡院龙虎墙,考生放榜后就是在这里得知成绩和结果
中大西堂
▲中大西堂 作者:陈汉翔
它的正名叫中大西讲堂,与东讲堂一起是两座各占地过千平方的,有着内外回廊的,带西方古典主义建筑色彩的两层西式围楼。两围楼因左右相伴大钟楼,故被称为东西堂,它们曾与其它楼宇一起构成出一片惊艳广州的、气派恢宏的建筑群。
▲国立中山大学旧照
西堂原是教学楼,是毛泽东主办农讲所时居住过的地方,也曾是鲁迅教书的地方。虽经过几十年岁月,据一些西堂住民说还能看到房间里留有镶嵌过课堂黑板的印记。
▲传说西堂的韩公是清朝的遗老
1960年初我们到大院居住时,东堂已早被改建为省博物馆的展馆楼,西堂也成了百多户人的住所坂井三郎。那时的西堂已经很陈旧,在斑驳的外墙上可见中它原有的中黄色猫咪爱上鱼。西堂建筑很特别,四角都有嵌着欧式浮雕的角楼,下层是双回廊结构,中间有一个数百平方的天井式的大花园。
▲西堂门卫金伯
我觉得西堂最有魅力的是它的老楼梯,当夕阳余晖照射在楼梯扶手上时反射出一层幽亮的暖光。西堂的老楼梯全用木制,特别宽阔,人踏上去会发出咚咚的沉闷响声。下层内回廊光照度不好,天色一暗就看不清脚下,走起来总像似是深一脚浅一脚。
1980年代初修建新图书馆,大院开始被拆迁,西堂首当其冲先被夷平翼讯官网。
大钟楼
▲大钟楼 作者:陈汉翔
在老树参天,绿荫环抱的幽幽庭院里,大钟楼总让人产生多几分对历史联想的色彩。
那时,与大院一墙之隔的大钟楼和旁边的博物馆大院就像是一座无人的公园,我们常翻墙爬门进入嬉闹、闲逛、探查弯曲漆黑的防空洞;爬展示的清代巨铁炮和陨铁石上玩;我们在大钟楼内的礼堂和露天场地上看过电影,在楼廊的浴室打过水仗;在博物馆大草坪我们捕蜻蜓、抓萤火虫,挖鸡乸虫、挖蚯蚓、玩怕羞草、放风筝、遛单车、躲避门卫的驱赶、甚至和对面马路“入侵”到大院里来的孩子开战;那几年,大钟楼和博物馆一带就像我们的游乐场。
但即便如此,肃穆的大钟楼在我们的眼中是傲然庄重的,我们很自然地敬畏它,甚至极少上去过它的二楼。
今天站在它跟前,总有种难以名状的感怀。现如今的大钟楼已然越发凸显它的价值与珍贵魂回大清。它是广州文史的名片,它是广州的骄傲,它是伫立的历史,它是后人的思想者。
中斋
▲中斋 作者:陈汉翔
与大钟楼一墙之隔,曾有过一片平房,平房共有四座,修建得文雅恬然。它们与大钟楼、红楼、天文台一起曾共同属于中大校舍。
四座规模之首的北斋是广州史上唯一一座大型的四合院围屋,余下的中斋、北轩、南轩都是一字形连排平房仙炼之路,这三排平房据说都是当年教授们的住宅,所以最特别之处就是文雅大方,反映出当年构建设计时的人文意识。
经过麻石铺就的小道引领99战歌网,沿着白色的西式院墙,可见户户院门,院门的尖头栅栏与门头柱组成别致的美感,踏入户户都拥有的花园和一个过渡的前庭,便是客厅。
这些砖木结构的平房统一为一厅两室,客厅都很体面地装了天花吊顶孝感学院吧,全屋地面是吸水性很强的大红方砖。
房子的最末端是厨房浴室,后门出去还有一间与邻居共用、带冲水箱的厕所,是民国时广州民居的高级配置。
▲记忆中的德仁里门卫姜伯
中斋有十户,远看十户房顶瓦面相连、整齐美观。十户的花园以花木藩篱间隔,园子花果竹木幽幽,邻居们相互遥看、彼此呼应、相处融洽,小伙伴们也常聚一起玩耍,那堵不高的院墙头就是我们几年聊天度日的根据地;摘石榴、采桑子、抓迷藏、讲鬼故,甚至过家吃饭。至今仍成为今日邻居们的美谈。
▼大院来了红卫兵 作者:陈汉翔
命运
大院的无奈岁月
大院也有过无奈的岁月,在那段日子大院里很多教授、文化人和干部邻居都受到冲击,曾经的琴声歌声被中断,屋前屋后刷了标语,白天大字报、晚上批斗会,母校的高音喇叭发出推波助澜的喊声,大人们脸色阴郁不安。
▲一九六六年夏天,一架直升飞机掠过大院上空,撒下漫天传单,文化大革命来了
后来又因为为挖防空洞大潮如歌,周易婚姻八字算命许多家花园被刨坑挖洞,小街麻石板被撬起做上盖材料,然而防空洞没做好,麻石板路却成一片坑洼破败。
▲那天,我们到南轩十号去吃“忆苦餐”
待一切平静、休养生息没几年,大院又迎来了最后的拆迁命运。中斋、南轩、北轩也随西堂相继被拆,2005年北斋也在一片拆与留的争议声中被推平。
结语
大院风物放眼量,一切的发生与变化,一切经历与遗憾都已成历史,不可逆转女医杂言。我们能够做的只有为那座大院所写所画童趣网。
欢迎关注广州私途
个人微信
13725350623
欢迎投稿、合作、赐教
长按二维码关注
版权声明
部分图片转自网络神武九天,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保留文字部分及带水印图片之版权。
转载请联系,抄袭将会受到检控。